本文要點:
·蛋氨酸市場集中度較高,在位企業存在競爭優勢;
·市場格局正發生變化,未來5年產能過剩情況加劇,進口轉變為出口;
·液體蛋氨酸是替代固體蛋氨酸的發展邏輯,安迪蘇的長期競爭優勢還有待驗證;
安迪蘇是液體蛋氨酸市場的寡頭,全球市場份額50%;整個蛋氨酸市場份額24%左右。從市場份額和集中的競爭格局,第一反應是他一定有競爭優勢。那競爭優勢是什么?隨著未來競爭態勢的變化,這個競爭優勢是否可以保持?
蛋氨酸屬于精細化工產品,下游客戶主要是飼料生產企業,用來降低飼料消耗,提高轉肉率的,所以對于客戶來說單位效用的成本是關注的重點,同時使用的便捷性也是考量的范疇。這是個相對同質化的產品,客戶粘性不能說沒有,但是相對較低;主要還是看供給端有沒有成本優勢或技術優勢。
如果從蛋氨酸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和過去飼料替代的邏輯來看,這個行業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和低成本的規模效應。但是基于目前整個行業的低速增長的趨勢,和未來競爭格局的變化來說,未來安迪蘇是否具有競爭優勢是關注的重點。
成本優勢
液體蛋氨酸的發展邏輯是對固體蛋氨酸的替代,雖然使用的自動化便捷度比固體高,其替代的最大邏輯還是銷售價格要明顯低于固體,那也就意味著所謂的低成本不僅是和液體比,還要和固體比。
-我們先對比下新產能投資的成本成本情況,發現安迪蘇的單位投資成本確實是最低的:
新和成25萬噸的固體蛋氨酸項目成本估算在2.1萬/噸;
贏創7萬噸的固體蛋氨酸的項目成本估算在 2.5萬/噸;
安迪蘇18萬噸的液體蛋氨酸項目成本估算在1.8萬/噸
-同時我們從單體產能來看,18萬噸的規劃是單體產能最大的,理論上來說,如果不考慮技術路線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,單純看單體產能,那單體越大,單位成本越低;
-從歷史的發展來看,安迪蘇液體產能從10年前的15萬噸,到12年的22萬噸,到16年的29萬噸,再到19年的37萬噸,產能和銷量平均年化增速超過10%,相比較蛋氨酸整體6%的行業增速來說,說明替代滲透率的提升,可能成本上是具有優勢的;
以上信息匯總來看,安迪蘇似乎具有成本優勢,但是在做出準確判斷前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:
1)相比固體來說,蛋氨酸液體的實際有效成分只有88%(即當量88%),所以在計算產量和成本與固體對比的時候需要做個換算。如果將安迪蘇的18萬噸的成本進行當量換算的話,成本應該在2.05萬/噸,這樣看來成本上的差異就縮小了;
2)蛋氨酸的市場是個全球性的市場,當安迪蘇在中國建立18萬噸產能計劃銷售到歐洲的時候,贏創在新加坡建立產能拓展東南亞市場。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要考慮生產成本,還要考慮物流成本以及售后服務,液體蛋氨酸的初期使用是需要給客戶提供方案以及進行培訓的,這些都會產生成本。另外,雖然單價高的產品,其運費的敏感度低,但是從整個蛋氨酸產能過剩以及未來的產能釋放情況來看,競爭是非常激烈的,做過大宗商品的人都清楚這個時候成本比別人低20塊錢都是很好的了;
2018年全球蛋氨酸的市場容量約為128萬噸等量DL-蛋氨酸,全球蛋氨酸產能達186.5萬噸。到2022年,固體蛋氨酸的產能將從100萬噸增長到150萬噸,年化增速11%左右,相比較整體6%的未來需求增速來看,產能過剩情況在加劇。
3)就像在前面提到的未來固體蛋氨酸新產能井噴,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,不排除新裝置為了開車掙現金流還銀行貸款,會只考慮現金成本而非完全成本的情況。這就會帶來惡性的競爭,在這個情況下成本優勢這個概念就不存在,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也不清楚。
所以,安迪蘇液體蛋氨酸的低成本優勢還有待驗證。
技術優勢
對于在位者來說,液體蛋氨酸的技術優勢其實最終也要轉化為低成本優勢才有意義的。
-從對于精細化工類企業的了解和基于常識的判斷:相對于大宗來說,精細化工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;但是即使存在技術優勢,技術優勢也是比較弱的優勢,很容易被攻破。
-固體市場在過去的集中度也很高,國內長期進口固體蛋氨酸的數據以及新和成的披露來看,技術門檻是困擾國內潛在玩家的主要問題;但目前基于國內上馬的固體項目來看,固體已經技術已經不存在門檻的問題了,進口替代進程開始;
液體目前并沒有看到有國內項目,安迪蘇依然是國內液體的唯一生產商,那到底是真的有技術壁壘,還是有觀望者在確定這個賽道的長期確定性,因為現在再效用上還是存在一定的爭議,或是在技術研發和學習過程中,不得而知。
所以,液體生產技術對于在位企業是否有壁壘還需要時間檢驗。
其他
按照《企業戰略博弈》對于競爭優勢的定義,當企業無法找到供給/需求和規模三個方面的競爭優勢的時候,需要看企業是否有運營效率。
單從一點就可以判斷企業很難有競爭優勢:公司高管是法國團隊,CEO年薪三千多萬,對于這個行業和公司體量來說是出奇的高,而且公司沒有設立股權激勵機制。對于一家ROE水平不超過10%的公司來說,這樣的薪酬體制是不可以理解的。
總結
安迪蘇液體蛋氨酸的競爭優勢還有待市場的檢驗,在未來的跟蹤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著手:
1)贏創在新加坡的15萬噸的新產能釋放,近期可以關注贏創的產銷情況和安迪蘇的銷售情況做對比;
2)安迪蘇南京工廠今年按計劃有2萬噸的脫瓶頸產能,按道理單位成本應該有所下降,關注相關成本數據和銷售數據;
3)安迪蘇18萬噸的新產能計劃在2022年釋放,按照CEO的說法,成本將下降20%,這個有待驗證的同時要關注其他固體產能的成本下降情況。
Chris Ding
發文時,本文作者不持有安迪蘇,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,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